多功能復合手術室醫療裝備
隨著循證醫學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各類數字化儀器設備的廣泛應用,醫療模式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以患者為中心,如何做到手術創傷最小,并可以術中評估手術效果,提升手術安全和治療質量已成手術發展趨勢。
醫生要求的融合手術平臺需具備可開展開放直視手術、介入手術、內窺鏡(含機器人)手術及超聲,CT,磁共振診斷等治療和診斷功能。因此,新型的手術診療平臺——復合手術室(Hybrid operating room)應運而生。
復合手術室是現代醫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結合的產物,是數字化、潔凈化和人性化的有機統一體,是多項功能共處一室的手術平臺,除具備傳統手術室常規設備以外,在設備配置及學科發展方面有其特點。
在《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實施指南》GB50333-2013規定,對于多功能復合手術室等新型手術室可按實際醫療需要,對醫療、影像等裝備的配備進行調整。不是說眾多醫療設備的拼湊,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
壹
多功能復合手術室
多功能復合手術室按醫療需要配備醫療、影像等大型裝備如∶數字血管造影機、PET-MR、PET-CT、計算機斷層治療系統、機器人手術系統、磁導航介入系統、磁共振、放療等現代化設備;腹部介入治療、CT 引導下介人治療、惡性腫瘤早期診斷、血管成像技術,核醫學檢查及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及診斷。如術中磁共振采用移動式磁體,則無需搬運手術中的病人,大大提高了手術及檢查的安全性。
利用術中掃描獲得的高質量即時影像資料,使導航系統的精度得到了大大提高,醫生可以隨時知道病變切除的程度,而且可以在不損傷重要神經功能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切除腫瘤組織。同時,醫生還可以了解腦部的整體狀況,如有無腦出血、腦積水等,并可據此采取進一步的外科治療。應用 iMRI可使患者住院時間縮短,總住院費用降低,再次手術率下降,再次手術的時間間隔延長,既能充分保證患者手術安全,又能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經濟利益。
貳
介入治療裝備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
心臟介入是一種新型診斷與治療心血管疾病技術,經過穿刺體表血管,在數字減影的連續投照下,送入心臟導管,通過特定的心臟導管操作技術對心臟病進行確診和治療的診治方法,它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心臟病診療方法,進展也非常迅速,作為一種替代心血管手術的低風險、低成本的介入治療方法,還有腹部介入治療、CT引導下介入治療等。主要治療裝備如∶血管成像技術、磁導航血管造影機。
叁
影像裝備
術中磁共振系統為雙室(診斷室、手術室)設計,移動磁體的第三代高場強系統,代表了目前術中磁共振系統最先進的設計和應用理念。使用高場強磁共振機,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術中影像,還能夠進行術中的腦功能成像。而雙室設計,使得能夠在進行手術的同時,在旁邊的診斷室對其他病人進行常規磁共振掃描,大大提高了系統的使用效率。
神經外科術中磁共振系統投入臨床使用在國內外神經外科界造成了很大反響,它是全世界同類系統中,最快投入臨床使用的系統,不僅能夠進行術中磁共振解剖成像,還能夠進行術中腦功能成像,還能對高級精神活動,如語言區,進行術中定位、導航和術中保護,并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此類技術目前全球范圍內尚很少有報道,居世界領先地位。該系統的應用,改善了手術效果,消除了安全隱患,改善了手術療效,大大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充分體現了術中磁共振系統的臨床應用價值。
用于手術過程中,進行檢查、診斷的影像裝備,如高速螺旋CT、MR(核磁)、PET/MR、PET/CT 等影像裝備。
放射治療裝備
術中放射治療能夠在進行手術的同時,直接對患病部位進行放射治療,改善了手術效果,消除了安全隱患,改善了手術療效,大大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提高了系統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