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監護病房建筑設計
自80年代我國建設第一例ICU病房到目前為止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在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的同時,也為醫院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我國ICU病房建設已經很普及,但對于重癥監護病房床位配置、設備配置、布局設計、使用維護管理存在諸多問題。
合理的人流物流的醫療流向,各行其道,盡量減少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人流、物流的醫療流向
醫護人員流線:專用通道→換鞋→更衣→洗手→清潔走廊→各自工作;
域區患者流線:病人入口→換床→潔凈走廊→病房;
清潔物品流線:潔凈物品入口或氣動物流口經緩沖、脫外→無菌物品室→各病床。
污物流線:病房或處置室→污物走廊→污物間清洗或污物暫存→專用污梯(或樓梯)
重癥監護單元(ICU)醫療建筑布局
01
ICU病房的位置應與手術部相鄰或相近布置,這樣既方便護士去手術室接送病人又減少污染。當ICU病人病情惡化時,可及時送往手術室進行搶救,手術完成后的危重病人也方便就近轉運至ICU。ICU病房的位置還宜與急診科、放射診斷科、介入治療科就近布置,并應有快捷聯系(路徑)。當水平方向無法滿足時,盡可能在垂直方向滿足。外科ICU病人多數來自手術室、外科病房或急診室,因此,外科ICU應設在這些科室的附近,便于轉人、轉出和聯系,并且靠近相關科室,如化驗室、血庫等(就更利于工作);
人員通過電梯(到達ICU病房)物品通過氣動傳輸管線輸送、軌道物流小車(或人工運輸)輸送。(目前國外醫院的ICU病房大多采用這種布局方式);
重癥監護單元(ICU)在其平面布局、人流物流、通風空調系統、電氣系統、給排水系統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布局上需考慮三區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及污染區),便于氣流組織及壓力梯度的形成。
重癥監護單元(ICU)與科室間的關系圖
02
03重癥監護單元(ICU)潔凈工程各功能間的關系圖
護士站設在ICU病房中央,并設有一臺監視全科病人的心電監護儀可顯示全科病人的心電情況。現代高科技用于護理管理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ICU病房的入口應設自動門由護士站控制。ICU病房宜設閉路電視供探視者對視對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智能手機普及手機移動探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重癥監護單元(ICU)設備配置
04
ICU的設備必須配有床邊監護儀、中心監護儀、多功能呼吸治療機、麻醉機、心電圖機、除顫儀、起搏器、輸液泵、微量注射器、處于備用狀態的吸氧裝置、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所需急救器材。在條件較好的醫院,還配有血氣分析儀、微型電子計算機、腦電圖機、B超機、床旁X線機、血液透析器、動脈內氣囊反搏器、血尿常規分析儀、血液生化分析儀等。
重癥監護單元(ICU)病床規模與醫護人員比值計算參考
05
①ICU床位數一般為醫院總床位數的2%~8%。ICU床位使用率波動很大,可根據具體情況開設。
②床位的計算方法ICU床位=預期ICU年收治病人(800)*平均住ICU天數(4.5)/365天*預期ICU床位使用率(0.8)。
③500張床位以下綜合醫院:8—12張綜合ICU病床。
④規模與功能分區:總床位數占醫院總床位的2%~8%,最佳ICU單元(6—12床)。
⑤ICU病房每張床單位要有足夠的面積,以利于搶救及各項操作,一般為12~15m²,每張床的距離要在1.2m以上,鼓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條件下多設計單間或分隔式病房。單間病房的面積要在16~20m²左右,可以接受特重感染、傳染病患者。
⑥每個ICU最少配備一個單間病房,面積不少18m²。每個ICU中的正壓和負壓隔離病房的設立根據患者專科來源和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決定配備負壓隔離病房1—2間。
⑦病區與床位空間:開放式病床12—16m²;單間病房 18—25m²。
⑧醫護人員配比:醫師與床位比例:0.8~1:1以上;護士與床位比例:2.5~3:1以上。
⑨病人一般平均住ICU的時間是3—5天,病情復雜者2—4周。
重癥監護單元(ICU)分類
06
①綜合ICU包括:外科重癥監護病房(SICU)、內科重癥監護病房(MICU)、急診重癥監護病房(EICU)等。
②專科ICU主要包括:燒傷重癥監護病房(BICU)、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ICU)、腎病重癥監護病房(U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產科重癥監護病房(OICU)、兒科重癥監護病房(PICU)、麻醉重癥監護病房(AICU)、移植重癥監護病房(TICU)等。冠心病重癥監護治療病房(CCU)、心肺重癥監護病房(CPICU)、心臟外科重癥監護病房(CSICU)、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NSICU)。
本章以綜合ICU及NICU病房潔凈工程為例進行設計與施工、驗收、移交等內容的討論,其他各種ICU病房可參照ICU病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