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實際情況規劃流程
感染病房為負壓病房,功能主要有兩點:
-
一是利用負壓原理隔離病原微生物,同時將室內被患者污染的空氣經特殊處理后排放,不會污染環境:
-
二是通過通風換氣及合理的氣流組織,稀釋病房內的病原微生物濃度。
感控小組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感控措施,并規劃了人流、物流、氣流的正確流動方向,使醫護人員處于有利的風向段,保護醫護人員工作安全。
科室的布局結構是感染防控的基礎硬件條件,布局結構合理與否決定了感染防控的成敗。如果布局設計不合理,流程就無法較好地規劃,也很難做到有效防控。在開展重大疫病診療之前,一定要事先充分了解所有軟硬件條件,取長避短。
病房建成以后,從清潔區到潛在污染區再到污染區,對病區內的每個辦公室、緩沖區、病房等進行全面考察。考察內容包括布局結構、功能劃分、門窗密閉性程度、有無天花板、通風系統、空調系統等,找出不合理之處立即安排整改。污染區與潔凈區嚴格劃分,并以物理隔斷及天花板密封,中間設有半污染區(即緩沖區);清潔區包括庫房、護士休息室、醫生休息室、更衣室、淋浴間、更衣一、更衣二;潛在污染區包括庫房、醫生辦公室、護士辦公室、治療室、緩沖區、脫衣二;污染區包括庫房、病房、污洗間、庫房、脫衣一,見圖1。為提升防護效果,正中間的潛在污染區,即走廊到醫護辦公室設立三道門,以確保病房的空氣不流向清潔區。
二、醫護人員個人防護是“零感染”的關鍵
1、進行嚴格的人員培訓
此次疫情應對過程中遭受感染的醫務人員數量之多也超出想象,約有3019名醫務人員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他們中有部分屬于非職業原因,但大多與疫情前期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認識不足,防護不當有關,導致其傳染指數達2.2。從感控角度來講,只要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時刻都能做到高度警惕,落實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就不會發生嚴格意義上的感染性職業暴露。因此,所有參加救治的醫務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學特點,新冠肺炎的診療,手衛生,個人防護用品穿脫訓練,設備應用培訓,感控和救治相關的技術規范等。
2、關注醫務人員職業暴露
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屬于職業暴露范疇:主要包括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化學性職業暴露、其他職業暴露等。感染性職業暴露是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病房最常見的職業暴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火神山醫院已發生19例針刺傷事件,其中護士發生率占94.74%。針對護士發生針刺傷高頻率高風險,我們制定了針刺傷應急處置預案,并配備了職業暴露處置箱,以將職業暴露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3、加強患者的感染防控管理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數與死亡患者數量的增加,我們發現老年患者感染率居高不下。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合并慢性基礎疾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由于本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達43.1%,我們重點梳理了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的防控措施。
(1)入院時的防護
患者由專用的負壓救護車運送至病房患者通道入口,由著三級防護裝備的醫護人員接入科,更換病號服及口罩。將患者所有的物品,用包裝袋裝好扎緊送消毒部門消毒滅菌后,妥善保管。
(2)住院期間防護
①做好老年人的防控宣教
加強手衛生,餐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時遵循七步洗手法,避免用于接觸口鼻眼。注意廁所衛生,用完廁所后及時沖水,沖水時蓋上馬桶蓋。馬桶、洗手池、衛生間門把手定期清潔并消毒;堅持分餐和單獨用餐,進行餐具消毒,專人專勺、專筷。病區標識清晰,防止老年人迷路走出病房,只能在病房的外走廊活動,并戴外科口罩。
②做好環境消毒
每日對病房進行空氣凈化消毒機24h消毒(班班查看,保證消毒機處開啟狀態);紫外線燈消毒,每日兩次,每次1小時照射。對空調與新風系統出風口過濾網定期更換與消毒。
③做好物品消毒
體溫計專人專用,有污染時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高流量無創呼吸濕化治療儀、心電監護儀器用后立即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使用中的監護儀、呼吸機、輸液泵等2-3次/日以上。遇污染立即擦拭消毒。每班次為患者發放消毒濕巾,指導其擦拭床頭柜、床架、門把手、手機等物品;患者衣物清洗干凈后用紫外線燈照射不少于1小時。
(3)出院防護
疫情期間,出院患者提前1天將需要帶走的衣服進行至少1小時的紫外線燈照射。出院當日患者沐浴,更換清潔衣物,戴外科口罩,帶走已消毒的入院物品,同時告之做好出院后衛生隔離,由醫護人員引導(必要時乘坐救護車),經患者通道出口離開病區,穿上清潔外套,消毒鞋底,進行手衛生后離院。建議出院后繼續14天隔離管理與健康狀況監測并隨訪。對患者使用過的被褥、枕頭、生活用品等打包送往垃圾收集處進行焚燒處理,用臭氧機消毒床墊1小時。關閉門窗和負壓通風系統,開啟紫外線及空氣消毒機1小時,遮蓋貴重設備,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灑床頭柜、床欄桿、床位把手、設備帶、地面、墻面等物體表面。最后用3%過氧化氫超低容量噴霧器進行終末消毒。
四、加強病房醫療垃圾管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病房產生大量沾染病毒的一次性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隔離服、面屏、靴套等系列物品,具有較大的疾病傳播風險。因此,需要注意相關醫療廢物管理政策法規宣傳,提高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使之認真執行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和規范,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產生的所有醫療、生活、廢棄物,均視為醫療垃圾,在收集垃圾過程中,潛在污染區的垃圾只能運往污染區,不可逆行。
醫療垃圾應當使用雙層黃色垃圾袋盛裝,里層包裝袋在離開污染區前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然后再套外層包裝袋,其里外層包裝袋均使用鵝頸結式封口,分層封扎。在其外包裝袋上粘貼標簽,內容包括:醫療垃圾產生單位、部門、日期、類別,并標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或者簡寫為“新冠”。
打包好的垃圾放入病區患者通道入口處的240升黃色醫療垃圾桶內,科室醫療廢物負責人負責登記醫療垃圾的來源、種類、數量以及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應特別注明“新冠”標識,登記資料保存3年。
應特別注意的是,在收集使用后的一次性隔離衣、防護服等物品時,嚴禁擠壓,以防止擠壓后形成氣溶膠顆粒造成間接感染。
在工作過程中注意排查醫療垃圾處置過程中的隱患和風險點,查找管理漏洞,分析產生原因,及時總結經驗,做好職業安全防護,降低處置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五、小結
新型冠狀病毒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醫護人員是抗擊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線。病房的醫護人員經常會密切接觸新冠肺炎患者,整個過程可能接觸大量的新型冠狀病毒,而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且暫無特效藥,所以感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感控工作中,只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和病房的感染控制,才能有能力救助患者,阻斷疫情傳播,防止醫院成為疫源地。所有工作必須圍繞防控開展,管理好人員、設備和流程。對所有工作人員進行教育,開展防控知識培訓,標準要統一規范,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相互監督,這是提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治愈率的基礎,也是確保工作人員“零感染”的基礎。
*《火神山醫院新冠肺炎感染病房感控管理措施》
作者:馬曉麗 郝婉婷 趙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