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筑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每天24h不間斷運行,是能耗最大、功能與部門最繁多、流程最繁雜、專業系統與設備最繁復、環境安全要求最高、發展與改擴建要求最靈活以及運行成本最高的公共建筑分支之一。醫院建筑關系到公眾的生老病死,對環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醫院建筑需在整體的環境中合理地定位,與相關系統形成良性互動。
建設工程投資80%的影響因素在設計階段決定,可見醫院建筑設計管理工作在醫院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做好設計管理也是工程施工階段有序管理的重要條件和保障。只有在施工之前規劃出合理的設計方案,才能夠保證施工過程的順利開展,提高醫療建筑工程建設的質量,因此設計管理是綜合醫院建設管理的重中之重。
接下來分幾篇介紹進行醫院總體布局、各單體建筑設計以及設備設施設計時需要關注的要點,還從建設管理的角度論述了醫院建筑設計管理的幾個方面,最后介紹了醫院建筑的熱門發展方向——綠色醫院——對醫院建筑設計的影響。本篇文章介紹醫院建筑設計管理中醫院總體布局設計。
醫院總體布局設計
醫院建設可以分為新建、改擴建和遷建三種類型,不同的建設類型在進行總體布局設計管理時需要考慮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基本內容都包括制定醫院總體發展和建設規劃、確定建設規模、選擇建設基地、布置建筑總體布局和總平面布局、組織交通流線和功能流線以及業務動線等。
醫院總體建設規劃
總體建設規劃是總體發展規劃的一部分,落腳于醫院硬件設施的規劃建設。總體建設規劃為醫院建設搭建建筑的骨架和脈絡,決定建筑交通關系和生長關系,擔負著將醫療規劃翻譯為空間規劃的任務”。
做好醫院總體建設規劃,首先應對醫院建立全面的理解,掌握順應時代發展的醫院建筑規劃布局的理念,才能為醫院的建設發展制定清晰的框架,做好醫院建筑總體規劃與設計,使其具有適應未來變化和發展的靈活性;其次,在總體建設規劃中要體現發展意識,充分考慮醫院未來的發展及建筑和設備不斷增加的需要、醫療技術裝備的發展更新、醫學模式的轉變、醫院管理方式的變化等對醫院建筑的規劃布局產生的巨大影響,需要預先設定合理的場地開發容量和強度,遵守土地綜合利用和開發規劃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環境條件減少對能源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醫院總體規劃設計,實現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和高適應特性。
圖5-1和圖5-2分別為上海兒童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中心工程的總體建設規劃圖。
圖5-2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中心總體建設規劃圖
醫院往往是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因此在規劃總體建設方案時,不僅需要規劃新建項目,同時還要對保留建筑進行改造維修,提升其功能和水準。在制定總體建設規劃的時候就應該仔細考慮土地擴增的可能性、資金落實和運作的可行性以及實施步驟的可靠性,要使對正常醫療工作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使醫院制定的建設規劃能夠依既定的總體規劃按計劃有序地實施 。
醫院的規劃除需考慮建筑物的空間造型、色彩、采光、通風,并安排設備空間、合理布局及流程,考慮影響醫學發展的各種因素外,尤應有環境保護意識并將此融人規劃中。為了保持建筑設施與發展相適應,基本建設規劃在空間、通道、能源、智能化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超前設計,還應考慮實施的步驟與方案。如果是舊醫院改造,更要考慮過渡措施,以減小對醫院正常運行的影響。規劃時,還要對醫院的經濟實力和融資情況以及建成后的運行成本作分析與比較,對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有清晰了解,以確保規劃得到落實。總之,醫院進行建設項目總體規劃時需遵循以下原則: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2、完善功能、滿足需求;3、突出重點、保持特色;4、滿足整體規劃范圍、適度超前;5、整體規劃、可持續發展;6、以人為本、節能環保。
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在:可生長性、功能模塊化、空間模塊化、交通組織網格化、盡端開放化。以人為本體現在:更注重關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領域感、歸屬感、成就感以及開放性、私密性等方面的內容,將人文關懷貫穿醫療、護理、服務和環境的全方位、全過程,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為患者服務。
申康中心規定,醫院總體布局應緊湊合理,使得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在滿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留有發展空間,并且做到節能環保、安全衛生。在滿足日照、通風、安全的前提下應采用集中,組合布局、節約用地,要合理確定醫院內各功能區,科學地組織內、外流線和人、物、車流線,避免或減少交叉感染。既要縮短就醫時間,又要縮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和使用效率。醫院建筑以多層建筑為宜,中心城區內受用地限制而采用高層建筑的醫院,應結合醫院科室的分層設置,采用多種形式,合理配置電梯,如可將人流量較大的門急診室設在低層,并裝備自動扶梯,盡快分流就診人群。
此外,不少歷史悠久的老醫院保存著大量優秀歷史建筑,在進行醫院總體建設規劃時需要對這些建筑進行加固、保護。但是這又與醫院提高必要的硬件水平、急需拓展建筑空間的現狀會產生一定沖突,這就需要醫院做好規劃論證,引導醫院的合理發展。在優秀歷史建筑的周邊建設控制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筑的,應當在使用性質、高度、體量、立面、材料及色彩等方面與優秀歷史建筑相協調,不得改變建筑周圍原有的空間景觀特征不得影響優秀歷史建筑的正常使用。并且應當堅持全面保護、最大限度保存建筑的原狀,只采取最必要的可識別、可逆性、縝密措施,完善區域功能,提升空間品質,延續地區原有歷史文化環境,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和街道尺度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