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73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如今已執行了3年時間。今天,我們就回過頭去看一看這份標準對于空調器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對暖通空調設備效率和系統效率要求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中,規定如下:
4.2.10 采用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時,其在名義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的性能系數(COP)應符合下列規定:
如按此要求,除了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超滿足外,其他各類機型的確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至少各類機型至少需要提高或降低5-7%。這應該是許多設備生產廠商需要改進和創新的空間。
二:對空調系統設備噪聲要求
標準對分體空調器、燃氣熱水爐提出要求如下:
1.分體空調器,參照標準GB12021.3-2010《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三: 對能量綜合利用指標
5.2.13 排風能量回收系統設計合理并運行可靠,評價分值為3 分。
5.2.14 合理采用蓄冷蓄熱系統,評價分值為3 分。
5.2.15 合理利用余熱廢熱解決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熱水需求,評價分值為4 分。
參評建筑的排風能量回收滿足下列兩項之一即可:
1 采用集中空調系統的建筑,利用排風對新風進行預熱(預冷)處理,降低新風負荷,且排風熱回收裝置(全熱和顯熱)的額定熱回收效率不低于60% ;
2 采用帶熱回收的新風與排風雙向換氣裝置,且雙向換氣裝置的額定熱回收效率不低于55%。
5.2.14 本條適用于進行供暖或空調的公共建筑的設計、運行評價。若當地峰谷電價差低于2.5倍或沒有峰谷電價的,本條不參評。
參評建筑的蓄冷蓄熱系統滿足下列兩項之一即可:
1 用于蓄冷的電驅動蓄能設備提供的設計日的冷量達到30% ;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現行標準),電加熱裝置的蓄能設備能保證高峰時段不用電;
2 最大限度地利用谷電,谷電時段蓄冷設備全負荷運行的80%應能全部蓄存并充分利用。
四: 對空調系統循環水泵能耗要求
5.2.5 集中供暖系統熱水循環泵的耗電輸熱比和通風空調系統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符合現行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等的有關規定,且空調冷熱水系統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比現行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規定值低20%,評價分值為6分。
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反映了空調水系統中循環水泵的耗電與建筑冷熱負荷的關系,對此值進行限制是為了保證水泵的選擇在合理的范圍,降低水泵能耗。
具體請參見《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第72-76頁。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水泵廠商對暖通空調系統循環水泵的系統的研究和產品開發還處在萌芽階段,存在的問題有:
1. 設計師對各品牌廠商生產的水泵產品性能不了解,選型存在誤區;
2. 水泵廠商技術開發人員對暖通空調系統不夠了解,或不能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配合設計人員進行選型。
因此,對暖通空調水泵產業整體的提升空間較大。
五:對過渡季暖通空調系統能耗指標要求
5.2.7 采取措施降低過渡季節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評價分值為6分。
空調系統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設計工況,而且應考慮全年運行模式。尤其在過渡季,空調系統可以有多種節能措施,例如對于全空氣系統,可以采用全新風或增大新風比運行,可以有效地改善空調區內空氣的品質,大量節省空氣處理所需消耗的能量。但要實現全新風運行,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新風取風口和新風管所需的截面積,妥善安排好排風出路,并應確保室內合理的正壓值。此外還有過渡季節改變新成送風溫度、優化冷卻塔供冷的運行時數、處理負荷及調整供冷溫度等節能措施。
五: 對分區分系統控制策略要求
5.2.8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負荷、部分空間使用下的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評價總分值為9分,并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區分房間的朝向,細分供暖、空調區域,對系統進行分區控制,得3分;
2 合理選配空調冷、熱源機組臺數與容量,制定實施根據負荷變化調節制冷(熱)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調冷源的部分負荷性能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的規定,得3 分;
3 水系統、風系統采用變頻技術,且采取相應的水力平衡措施,得3分。
本條在本標準2006年版一般項第5. 2.12條基礎上發展而來。多數空調系統都是按照最不利情況(滿負荷)進行系統設計和設備選型的,而建筑在絕大部分時間內是處于部分負荷狀況的,或者同一時間僅有一部分空間處于使用狀態。針對部分負荷、部分空間使用條件的情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節約能源,顯得至關重要。系統設計中應考慮合理的系統分區、水泵變頻、變風量、變水量等節能措施,保證在建筑物處于部分冷熱負荷時和僅部分建筑使用時,能根據實際需要提供恰當的能源供給,同時不降低能源轉換效率,并能夠指導系統在實際運行中實現節能高效運行。
本條第1款主要針對系統劃分及其末端控制,空調方式采用分體空調以及多聯機的,可認定為滿足(但前提是其供暖系統也滿足本款要求,或沒有供暖系統)。本條第2 款主要針對系統冷熱源,如熱源為市政熱源可不予考察(但小區鍋爐房等仍應考察);本條第3款主要針對系統輸配系統,包括供暖、空調、通風等系統,如冷熱源和末端一體化而不存在輸配系統的,可認定為滿足,例如住宅中僅設分體空調以及多聯機。
六: 對水泵和風機節能要求
5.2.12 合理選用節能型電氣設備,評價總分值為5分,并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三相配電變壓器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013的節能評價值要求,得3分;
2 水泵、風機等設備,及其他電氣裝置滿足相關現行國家標準的節能評價值要求,得2分。
七: 對室內熱濕環境要求
以下為控制項,必須滿足:
8.1.4 采用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建筑,房間內的溫度、濕度、新風量等設計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的規定。
8.1.5 在室內設計溫、濕度條件下,建筑圍護結構內表面不得結露。
房間內表面長期或經常結露會引起霉變,污染室內的空氣,應加以控制。在南方的梅雨季節,空氣的濕度接近飽和,要徹底避免發生結露現象非常困難,不屬于本條控制范疇。另外,短時間的結露并不至于引起霉變,所以本條控制“在室內設計溫、濕度”這一前提條件下不結露。
8.1.7 室內空氣中的氨、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等污染物濃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的有關規定。(本條直接變為必須滿足的條件)
以下為控制項:室內熱濕環境
8.2.8 采取可調節遮陽措施,降低夏季太陽輻射得熱,評價總分值為12分。外窗和幕墻透明部分中,有可控遮陽調節措施的面積比例達到25%,得6分;達到50%,得12分。
8.2.9 供暖空調系統末端現場可獨立調節,評價總分值為8分。供暖、空調末端裝置可獨立啟停的主要功能房間數量比例達到70 % ,得4分;達到90 %,得8分。
八:對一般項要求
10.2.6 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和清洗,評價總分值為6分,并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制定空調通風設備和風管的檢查和清洗計劃,得2分;
2 實施第1 款中的檢查和清洗計劃,且記錄保存完整,得4分。
中央空調與通風系統已成為許多建筑中的一項重要設施。對于使用空調可能會造成疾病轉播(如軍團菌、非典等)的認識也不斷提高,從而深刻意識到了清洗空調系統,不僅可節省系統運行能耗、延長系統的使用壽命,還可保證室內空氣品質,降低疾病產生和傳播的可能性。空調通風系統清洗的范圍應包括系統中的換熱器、過濾器,通風管道與風口等,清洗工作符合《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GB19210-2003的要求。
從上述項目看:
1.標準對近年來提出的諸如:地水源熱泵、太陽能熱水系統等的應用合理性提出要求。
2.將暖通空調智能控制系統做為控制項重視起來,當然這也是發展的必然。
3.注重空調通風系統的保養、清洗工作,提升系統節能性。
九: 對空調、冷卻塔節水和能耗要求
6.2.8 空調設備或系統采用節水冷卻技術,評價總分值為10分,并按下列規則評分:
1 循環冷卻水系統設置水處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盤、設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卻水泵停泵時冷卻水溢出,得6分;
2 運行時,冷卻塔的蒸發耗水量占冷卻水補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10分;
3 采用無蒸發耗水量的冷卻技術,得10分。(備注諸如:蒸發式冷凝器、能源塔、閉式塔等)
本條為新增條文。公共建筑集中空調系統的冷卻水補水量很大,甚至可能占據建筑物用水量的30 %?50% ,減少冷卻水系統不必要的耗水對整個建筑物的節水意義重大。
1 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或閉式冷卻塔的噴淋水系統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冷卻水水質比閉式系統差,改善冷卻水系統水質可以保護制冷機組和提高換熱效率。應設置水處理裝置和化學加藥裝置改善水質,減少排污耗水量。開式冷卻塔或閉式冷卻塔的噴淋水系統設計不當時,高于集水盤的冷卻水管道中部分水量在停泵時有可能溢流排掉。為減少上述水量損失,設計時可采取加大集水盤、設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相對加大冷卻塔集水盤浮球閥至溢流口段的容積,避免停泵時的泄水和啟泵時的補水浪費。
2 開式冷卻水系統或閉式冷卻塔的噴淋水系統的實際補水量大于蒸發耗水量的部分,主要由冷卻塔飄水、排污和溢水等因素造成,蒸發耗水量所占的比例越高,不必要的耗水量越低,系統也就越節水;計算方法詳細標準要求。
3 本款所指的“無蒸發耗水量的冷卻技術”包括采用分體空調、風冷式冷水機組、風冷式多聯機、地源熱泵、干式運行的閉式冷卻塔等。風冷空調系統的冷凝排熱以顯熱方式排到大氣,并不直接耗費水資源,采用風冷方式替代水冷方式可以節省水資源消耗。但由于風冷方式制冷機組的COP通常較水冷方式的制冷機組低,所以需要綜合評價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和電力資源情況,有條件時宜優先考慮風冷方式排出空調冷凝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