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具體該如何做?如今,答案公布。
2月9日,《各省(區、市)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試行)》(以下簡稱《指標》)經由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公開,以后每年6月,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將把其對各省(區、市)的評價結果通報至各省級醫改領導小組。
27個明確的、可量化的二級指標,描繪了未來我國公立醫療體系的整體藍圖。“概括起來就是內科外科化、中醫特色化、管理精細化、醫院信息化。”
外科強的醫院更占優勢,
給三級醫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級公立醫院門診人次數與出院人次數比,是第4條二級指標,也即業內俗稱的“門住比”。計算方法是用去除急診、健康體檢之后的門診患者人次數,除以出院患者人次數。
《指標》明確,設置此條的目的是控制三級醫院普通門診規模。
“‘門住比’的高低,反映了醫院門診收治患者中需要住院的比例,也可以理解為醫院門診收治患者中,屬于疑難雜癥的比例。”
緊接其后的第5條二級指標稱,要逐步提高縣域內住院量占比。第6條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比例要達到合理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總診療量)。3條指標連在一起,助推分級診療體系實現的目的清晰可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曾明確指出:“城市三級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診療服務。”此次《指標》也毫不例外地對三級公立醫院病例組合指數,即CMI值,提出了要求。
“CMI值越高,說明醫院收治疑難雜癥患者的比例越高。結合對‘門住比’的要求,基本卡死了醫院妄圖通過大量收治輕癥患者入院以‘做大’分母的可能,三級醫院未來只能往收治疑難雜癥方向發展。”莊一強對“醫學界智庫”分析。
PS:病例組合指數(Case Mix Index,CMI)被視為醫療金字塔尖上的較量,是醫療機構技術實力的“華山對決”。作為評判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CMI高被視為醫院收治病例的評價難度大,綜合醫療服務能力強。
CMI=Σ(DRG的權重×該服務提供單位DRG的病例數)/Σ該服務提供單位DRG的病例數。
而DRG是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是用于衡量醫療服務質量效率以及進行醫保支付的一個重要工具。DRG評價體系體現了醫療機構的綜合醫療水平和疑難病例的診療能力
《指標》還指出,要逐步提高三級公立醫院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金額。“這實際上對三級醫院的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破除了過去唯論文、論文發表就完事的評價體系,現在,科研成果要能落地、能轉化才行。”他說。
此外,針對《指標》逐步提高三級公立醫院出院患者四級手術比例,逐步提高藥品、耗材之外的醫療服務收入的要求,莊一強指出,外科實力強的醫院未來會更占優勢。
“醫療服務收入可大概分成2種,一種是依附性收入,比如開藥、開檢查單。醫生在此過程中也需要思考,但其報酬是依附在藥品和檢查收入上的。另一種就是純粹的技術性收入,比如手術費。在醫療服務價格由政府定價的背景下,技術性收入越多,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就越高,這也是現在內科越來越外科化,內科醫生也會進行介入手術等技術性治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