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節選自《醫院建筑案例精選》
針對傳染病醫院患者需隔離治療的特點,在總體布局上更應突出人性化,提供良好的就醫和康復環境、合理方便的服務流程、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等。傳染病醫院設計特殊要求要體現“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則、作為突發疫情應急防控的救治原則。本文以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為例來解析。
關鍵詞
傳染病醫院規劃布局
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
傳染病醫院規劃布局的基本原則 以人文本
規劃布局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以及作為突發疫情應急防控的救治原則。
針對傳染病醫院患者需隔離治療的特點,在總體布局上更應突出人性化,提供良好的就醫和康復環境、合理方便的服務流程、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等。
總體布局上根據需要可分為隔離區、限制區、清潔區,不同的功能區域建筑可采用不同的顏色標示,醫護人員可按其所在工作區域的建筑顏色佩戴不同顏色的胸卡,不同區域的交通流線也與其建筑統一的顏色標示,這樣既有利于病員方便快捷且準確地到達目的地,也避免了交叉感染。
按照基地的特征,立足于傳染病醫院的特點,整個醫院分為安全區、隔離區和限制區;并按功能要求和發展計劃,有機地分成7個板塊,即7個分區。建設500張床位的病房樓(其中單人房200間、雙人房150間)、醫技綜合樓、門急診樓、科研中心、培訓綜合樓、后勤保障設施、醫務人員宿舍用房等,每棟建筑物控制高度為三層樓,醫技綜合樓為四層樓。基礎設施按固定床位500張加上最大可設置的臨時應急床位數進行鋪設。
"中心"分設隔離區、限制區和清潔區。隔離區為門急診、病區、醫技樓、手術室、污物處理等。限制區為科研中心、后勤保障區等。清潔區為培訓綜合樓和宿舍區等。
門急診區位于基地的中部,以"小門診大急診"為其特點的二層建筑,可適應不同種類傳染病。由醫院的主要出入口進入,與醫技綜合樓直接相連。醫技區(隔離區)位于基地的中部,位于門急診樓和病房區之間,醫技綜合樓為四層建筑。病房區(隔離區)分別位于醫技部的西側和南側,共設500床立。病房樓為三層建筑,每四幢病房樓形成一個病區組團。共建八幢病房。臨時病區為 600間病房,位于病房區南側和西側,近期為綠化用地。門急診區、醫技區、病房區有機融合,成為整個醫院的中心。
能源中心及后勤保障(限制區)位于基地的西部,有單獨出入口。能源中心位于基地的西南角,包括變電所、鍋爐房、水泵房、空調機房、醫用氣體機房、營養廚房等設備用房。洗衣房、中心消毒供應設在基地的西部,靠近病房區,污水、污物處理則設在基地下風向的西北角,盡可能減少對病區的影響。科研區(限制區)設有醫院的科研中心,包括先進的P3實驗室、動物房和動物實驗,以及分期建設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P4實驗室。該區充分考慮了將來發展的需求,留有擴建的余地。
行政辦公培訓區和居住生活區(安全區)位于基地的東南角,從醫院主入口進入。培訓綜合樓里,除了醫院的日常行政管理培訓用房外,還設有為來訪者和病人服務的一些設施,如探視中心、鮮花禮品店、小賣部、銀行營業部、餐廳、商店、問訊、健康咨詢、網絡查詢等。
"中心"至少設四個出入口,根據潔污分流、人物分流的原則,設置病人出入口、醫務人員出入口、后勤物資入口、污物出口等。各出入口應便于識別。
醫療服務流程應便捷合理,組織好醫院的人流、物流、車流是醫院建設的首要前提,特別是在收治烈性傳染病病人時要設置專門的綠色通道,必須嚴格區分人流、物流、車流及其清潔與污染路線的流程,潔污分流,互不交叉。
醫院內要保證足夠的綠化用地,通過精心的設計、種植和管理,綠化系統可作為醫院積極的景觀和環境功能要素,成為功能分區的天然隔離帶,改善醫院建筑周圍的小氣候,對衛生防護、凈化空氣、減少污染以及對病人的心理治療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醫院的傳染病房應設置在院區長期主導風向的下風側,病房有盡可能多的日照和自然通風。